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指导能力,4月15日,李英副院长组织我院青年博士及骨干教师20余人,在线参加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各教学督导委员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3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方法”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十余所名校不同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教授认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传统上,问题是作为知识应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是承载问题的媒介。知识反映物,问题面对人。天文与空间科学课程中天然就蕴含思政元素,这表现在大自然和科学之中以及科学家的身上。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真善美跨越时间、空间、学科,体现在教师言行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个返璞归真的过程,目的是让抽象的知识回归生活,回归本心。他们在天文与空间科学课程中以多学科多团队融合创新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感染力。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范楼珍教授指出,物理化学原理是其它学科的理论基础,能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供关键支撑。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的畏难情绪:让“物理化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不畏困难,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主张在经济学中通过把理论和实践打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一,打通中西方理论,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其二,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防止被历史虚无主义带偏。比如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思考如下两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何“勒紧腰带过日子”,也要建立自己相对完整的重工业基础?为何改革前后两阶段互不否定?
除上述专家之外,南京大学的吴小山教授、清华大学的王青教授、北京大学的李云河助理教授等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这次培训活动是我院与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联合组织、借助人民网直播平台,组织的一次旨在提升我院教师课程思政指导能力的活动。活动让我院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也有其内在规律性,需要在充分认识各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推进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这次培训活动无疑将助力学院和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下一步的课程思政精准对接活动.( 撰稿人: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