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时,自觉发挥专业所长,组建了包括学院副院长李英副教授、史纲教研室副主任孙新会博士,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等10余名研究生在内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该团队以“学党史,跟党走,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以公益性的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为主要形式,面向街道社区提供宣讲服务,生动讲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旨在结合党史故事,帮助身边的群众了解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变化,对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
7月23日,该团队的两位指导老师李英副院长、孙新会博士以及5名学生代表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和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进行学习。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在1948年秋,经朱德总司令提议,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而修建,195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国内兴建较早、建筑造型艺术较高的烈士陵园之一。园内安葬着马本斋、周建屏、常德善、包森、周文彬等历次革命历史时期牺牲在华北地区的318位团职以上的革命烈士,安放着650多位烈士和老红军的骨灰,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均安葬于此。

李英副院长向学生讲解暑期社会实践要求
李英副院长首先讲明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学习的原因,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暑期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李院长指出“今天首先是正式开启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我们今天来这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同学们接下来即将开展的党史教育理论宣讲活动积累素材。希望大家用心学习,结合党史,尤其是河北地区的革命史,丰富自己宣讲的精神内涵。同时,注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以百姓身边看得见的变化作为宣讲案例,深入浅出,使群众真正体会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好‘赶考’工作的”。李英副院长指导完毕后,大家一起参观华北烈士陵园,感悟厚重的华北地区革命史。
在行至董振堂雕像前,史纲教研室副主任孙新会博士给大家介绍了河北籍红军将领董振堂的英雄事迹。孙博士指出董振堂(1895-1937),河北邢台新河人,22岁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预科,学成后曾在冯玉祥的部下效命。1931年12月,董振堂发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当晚通电全国发布《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的宣言》。赣州战役后,董振堂升任红五军团军团长。在长征途中多次担任掩护工作,获得“铁流后卫”的美誉。1937年1月,董振堂率部攻占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昼夜后壮烈牺牲。

孙新会博士为学生讲述董振堂英雄事迹
陵园参观完毕,实践团队一行7人到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1919-1949)进行参观学习。
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外墙上的大型煅铜浮雕,展示着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发生在华北大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馆内一楼陈列着河北地区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史,展示中描述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河北乐亭人)在河北党组织建立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中共安平县台城特支(今河北衡水市辖)。馆内二楼展示了1919-1949河北革命斗争史,包括著名的“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 此次罢工虽然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有抗日英雄,河北献县“马本斋”(1902-1944),原为奉军团长,因不满不抵抗政策而回乡务农。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寇,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129师曾驻扎河北省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粉碎日军队根据地的残酷扫荡,指挥上党战役等大小3000多场。几乎每战必伏,每伏必胜,连战连捷,打得日军人心惶惶,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生代表参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合影
本次学习活动接近尾声时,李英副院长强调各位团员一定要认真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深刻感悟凝练河北的建党精神和河北革命史的深刻内涵。接下来本团队还将安排三次不同形式的党史学习,为即将开展的党史教育宣讲活动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